在哮喘治疗初始评估中,建议应用严重程度以及控制等级来选择起始治疗方案。在初始评估后,根据疾病控制情况以升级或降级治疗方案。如果治疗1~3个月后,病情未控制,在除外装置使用、依从性、环境控制、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以及诊断等问题后,起始剂量为0.5mg/d的患儿应考虑升级治疗,而起始剂量为1mg/d的患儿建议加用LTRA。如果病情控制3个月以上,可以考虑降级治疗[18]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(SIT)是对变应原诱导产生症状的患者使用剂量递增的变应原提取物,从而诱导患者出现持续的临床耐受状态。在变应原哮喘方面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已证明其临床有效性,包括可以显著减少症状,减轻呼吸道高反应性以及减少药物使用剂量。SIT是目前唯一兼顾病因治疗和预防作用的治疗手段,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,并取得了较大进展[19,20]。 益生菌:一些研究显示在围生期应用鼠李糖乳酸杆菌GG抑制鼠后代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发生,而且母鼠补充LGG的后代过敏性气道和支气管周边炎症及杯状细胞增生也显著减轻[21]。在实验中分别应用鼠李糖杆菌、加氏乳杆菌、粪肠球菌FK-23均减轻了哮喘模型小鼠的过敏性气道炎症反应[22-24]。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益生菌有菌株特异性免疫调节能力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过敏性气道炎症反应,但在人类干预试验中结果尚有争议[25]。 4、小结 为了达到控制哮喘的目标,应该教育患儿和家长与医师合作来完成疾病的最佳管理。确定并回避变应原也是十分重要的。应该常规进行评估和监测来再评价和调整治疗。药物治疗是哮喘治疗的基石。在大多数患者,药物的最佳使用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症状和减少未来发病的风险。哮喘急性发作的管理是慢性病治疗中需主要考虑的方面。表型特异性的治疗选择也是一种趋势;然而,这个目标目前尚未达到。